党建工作

我们凭什么打败新冠病毒? ——文传杨继龙老师在松山湖生态园外国人隔离点做志愿者的一点见闻

一直有一个愿望,就是去抗疫现场做点什么。苦于自己非医务工作者,到场也许只能添麻烦。恰巧三月中旬九三学社东莞市委转发东莞市委统战部招募志愿者的号召,就报了名。

我去的是松山湖生态园隔离点外事服务组。321日,生态园公租房小区获准成为外籍人士隔离点,租下四栋住宅楼。均为20层,每层有十几个房间。其中一栋为工作人员使用,另三栋为隔离用房。我323日报名志愿者(同时报名的还有理工学院石子琼老师,九三学社社员),当晚即接到第一项工作,与另一位外事组成员合作翻译隔离人员菜单的英文部分(菜单以汉语、英语、日语、韩语四种文字出现)。24日一早到岗,即领取了房间钥匙及被褥等全套生活用品。同在东莞理工学院任教的九三社员张郿老师前两天已经在隔离点参与清理现场、搬运物资工作。隔离点工作人员分成五个组,即安保组、医疗组、外事组、综合组、后勤组。其中医疗组、安保组与隔离人员近距离接触,工作时均全副武装,防护服、面罩等全套上阵,外事组的主要任务是给外籍隔离人员做翻译,被要求与隔离人员保持两米以上距离,翻译借助便携扩音器和对讲机进行,工作时只要戴口罩即可。

生态园隔离点的隔离人员是由广州国际机场、深圳机场、珠海机场转运过来。在完成转运之前,人员名单及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讲何种语言、来自哪个国家及曾经过、逗留过何城市等已经传至隔离点,这样人员未到,各小组已经做好接待准备了。每台转运专用大巴配备两名司机和两名工作人员,均着防护服。


来自东莞理工学院的三位志愿者,左起石子琼、张郿、杨继龙

外事组由英语、日语、韩语翻译人员组成。三人一班,共三班,轮换二十四小时值班,每次轮值六小时。小区从下车点到隔离楼层设专用通道,医务组的登记、核酸采样临时房建于通道中段。外事部每组的三个人,一人在下车点、一人在医务服务点负责翻译,一人在值班室负责资材录入并负责在网络上解答外籍人士提出的问题。每位入住者均要扫码加入隔离者微信群,即时沟通。个别无微信的,则由翻译人员以手机信息进行交流。

2425日经过连续两个中午的实战演练,25日深夜迎来了第一批外籍隔离人员十几人,随后几日又有陆陆续续到来。直到28日外交部发布取消以前签证的通告,29日后,外籍人员才越来越少,而后到来的是一批批归国留学生。


连夜为隔离者准备的日用品

东莞实行分级隔离办法。曾入住一位巴西籍人士,后发现与他同飞机中有人确诊为新冠肺炎,随即将其转运万江区尼罗河酒店隔离点。每位入住者,登记时即取样核酸检测,量体温做记录。隔离期间核酸检测两次,入住后即不再离开房间,每层楼均设专人24小时值守。专人送餐。每日测体温两次,14日隔离完成,所有室内日用品均销毁处理。

我所接触在此隔离的外籍人士,基本是愿意配合的。其原因主要是从机场转运来之前即得到说明,对接受隔离之事已经清晰明了,心中有数。而对未成年人,则在加急进行核酸检测后,允许居家隔离。一对来自南非的夫妇,带13岁女儿及2岁儿子,在隔离点等待数小时,核酸检测阴性后,即回松山湖的住处自行隔离。他们对这个处理结果很满意。偶有意外情形,如一名俄罗斯年轻女性坚称自己没有钱,而一位来自金边的印尼女性,哭着诉说自己孩子和丈夫在台湾,孩子生病在等她等等。最后在不违反隔离规定的前提下得到圆满解决。


午夜接待外国隔离者,医务人员在登记、取样。

41日,新的一批志愿者到来,隔离点工作人员总数达到80余人,志愿者近30人。其中不乏海归青年。再加上外国人入境人数渐少,需要翻译的事务也就少了,我和其他来自理工学院的志愿者决定撤出隔离点。

九天的经历让我明白我们为什么能战胜新冠病毒。一是国家有惊人的人力物力投入。每有一位隔离人员到来,各个小组加起来有几十人为其服务。无人来时,也处于待命状态,安保组每天二十四小时派人在小区几个点露天值班。物资的投入同样惊人。由此可以想见全国在抗疫方面的经济消耗之大。二是我们已经形成一套操作规范,程序严谨。比如信息登记造册以及转运过程的交接沟通,隔离人员通道设计及消毒,都体现了一种成熟的模式。三是抗疫人员的奉献精神和艰苦努力。志愿人员、政府公务员,公安干警,医务人员,无人畏惧,日夜坚守在岗位上。看到国家招募去意大利抗疫医务人员,报名都达8000之众,我真是倍感自豪,这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隔离点虽没那么严重,但18小时的三班倒,二十四小时不间断,也无人有怨言。抗疫是对人的考验,更是对国家组织能力的考验。今天的中国,战胜新冠病毒乃顺理成章!

    副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