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勤春来早,奋进正当时。2月27日,文传学院教育教学与青年教师成长发展工作会在文科楼10B101举行。东莞理工学院教学质量评估中心负责人刘斌、东莞理工学院教务部副部长许燕转、学院领导班子、各系骨干教师、青年教师等参加此次会议。会议由张艳红副院长主持。

会议伊始,张艳红副院长致辞。她表示,过去两年,学院引进人才数量和规模实现了双倍增长,这对学院来说既是成就也是挑战。为了应对这一局面,学院需要更新举措,采取系统的形式来支持新进青年教师的发展。
本次会议缘起于上学期末部署的新进教师教学能力测评工作,学院高度重视该项工作,并以此为契机,努力让新进教师早日融入文传学院教育教学氛围,将个人成长发展与学院育人工作结合起来,齐头并进。因此,会议被赋予双重作用:一是安排教学督导工作,成立由21位老师组成的新聘期的教学督导团队,对全院开出的本科生课程实现听课评课全覆盖;二是以教学测评为纽带,推动青年教师的成长与发展,共有9位教师参加测评,1位助教列席测评。
党委书记阎江随后发表讲话。他指出,当前学院正处于内涵式发展的关键阶段,随着国家"双一流"建设战略的深入推进,特别是在平台建设资金投入持续加大的背景下,学院迎来人才引进高峰期,近两年已引进十余名青年才俊。这种跨越式发展既带来机遇,也对教学管理、智慧服务体系建设提出更高要求。

阎江书记强调,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教育家精神,必须构建系统化培养机制。学院将重点实施三大举措:一是建立"导师制"培养体系,由资深教师开展手把手指导,通过集体备课、教学观摩等形式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二是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将教学评测与职称晋升挂钩,形成"压力与动力并存"的良性竞争机制;三是打造教师发展共同体,组建跨学科教研团队,建立劳动互助机制,促进经验共享与协同创新。他提出,要共同携手,让个人发展与学院发展同轨发展,实现双赢。

接下来,刘斌部长发表了讲话。他分享了三点体会:第一是如何提高效率。他认为,高校教师与中学教师有很大的差异。中学教师主要发挥专业知识,而大学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因此,新教师在思考如何提高教学效率时,应该更多地关注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第二是如何平衡教学与科研。他指出,当前高校教师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尤其是科研方面的竞争。教学虽然是基础,但科研水平才是决定教师能否脱颖而出的关键。因此,如何处理好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他建议,教学与科研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在未来的教育工作中,应以学习成果为导向,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第三是教学评估中心的作用。他提到,教学评估的目的是为了持续改进和提升教学质量,而不是增加教师的负担。他希望教师们能积极参与到评估过程中,提出意见和建议,共同改进教学评估体系,使其更加有效和实用。
随后,教务部许燕转部长发表讲话。她深情回顾了与文传学院的情感联结,提到2011年东莞理工学院首次公开招聘时的试讲经历,感慨从教十余年初心未改,特别感谢前辈的帮扶,并充分认可近年来文传学院不断完善青年教师培养制度的积极作为。

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她强调教学是高校教师的立身之本,需与科研相互促进,鼓励青年教师扎根课堂、探索前沿,善用AI等新技术应对教学挑战,同时积极参与培训竞赛,通过“打课、磨课”提升成果转化能力。最后,她以自身的教育教学体悟,呼吁全体教师共同奋斗、彼此支持,将个人成长融入学院发展。
聘任仪式启新程
会议进入督导团队聘任仪式环节。郑坚院长、刘斌部长、许燕转部长共同为文传学院新一届教学督导团队颁发聘任书。同期举行的还有新教师入职聘任仪式。现场响起热烈掌声,与会教师共同见证这一薪火相传的仪式时刻。



文传学院新一届教学督导团队

助教导师聘任合影
随后,白龙、徐家盈、丁婕等九位青年教师展开教学展示。

传媒系的白龙老师以“社会调查方法与实践”为主题,创新性地提出人工综述与AI技术相结合的双轨评估体系,精准定位学生学习盲区。

中文系的徐家盈老师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中,以影视化片段与问题链激发思辨,构建文学审美与历史认知的深层联结。

文产系的杨辉老师以“贵州村超”“熊本熊IP”等鲜活案例为切入点,演绎“特色文化+创意+科技”的产城融合路径,打造沉浸式学术实践课堂。

中文系的丁婕老师在《外国文学》课程中推行“AI阅读辅助+莎剧互动”模式,以差异化策略提升学生文学感知力。

科技英语系的陈志喜老师通过儒家文化主题研讨,将高级英语教学转化为跨文化对话场域。

中文系的唐何花老师针对预科班学生特殊学情,提出“双轨制”动态教学框架,实现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精准适配。

传媒系的杨洋老师尝试将媒介融合前沿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在新媒体平台开展创意实践

传媒系的鲁竞夫老师聚焦学术写作全流程,将AI工具与文学想象力注入定量研究与质性分析。

外语系的莫瑞锋则通过语法结构解剖与生活化迁移训练,破解英语语法教学难题,授课风趣,内涵丰富。
同舟共济赴未来

会议最后由郑坚院长进行点评与指导,以及对青年教师发表寄语。他首先感谢张艳红副院长精心策划活动及督导团的专业支持,坦言学院迎来白龙、徐家盈、丁婕等十余位新教师是"历史性跨越",既为文传学院注入"高素质、强科研"的新生力量,也对学科建设、管理体系提出升级要求。
他勉励新教师主动融入学院变革,以"同舟共济"精神共赴"星辰大海",强调教学要立足湾区发展需求,通过定期"集体听课"等机制回归教育初心,在服务东莞城市文化定位中实现师生共同成长,打造匹配区域战略的特色课程体系。
郑坚院长高度肯定每位青年教师展现出的独特教学风格,并期待出现更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随后他介绍了"学科助理"培养计划,共有12位新进教师嵌入管理梯队,以三年为培养周期,协助开展学科建设、专业建设、思政育人、科研与社会服务等工作,兼顾教师个人成长与学院发展需求。

本次会议通过组建督导团队、创新培养机制等举措,系统构建了青年教师成长与教学质量提升的双轨体系,深化了教学科研融合共进的改革方向。期待青年教师以创新教学赋能学科建设,在服务东莞过程中实现"教师卓越成长"与"学院跨越式发展"的双向奔赴!
图文来源:文传学院;初审:范佳怡;复审:王思琦;终审:张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