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喜报!东莞理工学院非遗学院获得2024年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社会力量贡献奖

2024年,东莞理工学院非遗学院立足地方文化传承与创新,以课程实践、社会服务、学术研究为抓手,在人才培养、非遗保护、文化传播等领域取得丰硕成果,荣获“2024年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社会力量贡献奖”。

  以学促行:非遗课程与人才培养双轨并进

  非遗学院以创新教学模式与多元实践路径培育非遗传承新生力量。学院举办首届非遗人才卓越班,文传学院副院长张艳红动员学员立足身边,勇担文化遗产守护者使命,党委书记阎江强调深挖非遗价值,以调研创新赋能传承。班主任吴寒柳、程文婷推出7日集训计划,围绕古琴、花灯、太极拳三大非遗主题,融合理论授课与工作室调研,激发学生实践热情。

  课程体系持续深化跨学科联动,《民间文学》课堂打破专业壁垒,阎江老师带领汉语言文学学生走进文化产业管理创意实践展,探索民间文学IP化转化路径;肖妮妮老师《创意表达工坊》实践课程,则以剧目展演为成果出口,通过编创非遗主题戏剧,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表达深度融合,实现学中创、创中传的育人闭环。

  实践赋能:田野调研助力非遗活态传承

  非遗学院以多元实践行动推动非遗资源活化与创新传播。学院组织文产专业师生赴石龙博物馆、嘉辉拓展集团开展毕业展专题调研,通过探索多元文化,点亮创意之光主题实践,促进非遗元素与创意产业深度融合,为毕业设计注入鲜活灵感。此外,学院特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学术院长开设非遗大讲堂,以策展案例解析非遗传播路径,启发学生构建非遗展示新范式。学术研究同步发力,2020级张伟杰同学在导师李绍群教授指导下,凭借《东莞伯何真形象的流变》一文获广东省地方志理论研讨论文二等奖,以历史视角重构地方文化叙事,彰显学院研教互促的育人成效。

  服务地方:文化赋能乡村振兴与城市发展

  学院积极响应双百行动,多维度服务地方文化建设。郑坚院长、阎江书记多次率队赴韶关新丰县调研,围绕东纵红色文化、非遗传承等主题策划纪录片创作,助力乡村振兴。同期,学院深度参与东莞市各镇村志编修工作,为百千万工程提供学术支持,推动地方历史文化保护与方志编修规范化,彰显高校智库担当。

  协同创新:搭建非遗研究省级平台

  学院联合中山大学非遗研究中心、东莞市文化馆等发起“广东省院校非遗研究协同行动”,并举办“非遗传播与城市文明交流互鉴”论坛。该行动通过跨校协作整合资源,为非遗保护注入学术动能,推动岭南文化创造性转化。

  从课堂到田野,从学术到实践,莞工非遗学院始终以“守护文化根脉、培育创新力量”为使命。未来,学院将继续深化校地合作,推动非遗融入现代生活,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撰稿、初审:王思琦;复审:于蓉;终审:阎江




    副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