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工作

文学与传媒学院2021年招生简章

学院简介

   文学与传媒学院前身为1992年成立的应用外语系与中文系;2016年学院重组成立文学与传媒学院,设置五个系部:中文系、外语系、传媒系、文产系和公共外语教学部;开设汉语言文学、英语、广播电视学、广播电视编导、文化产业管理等本科专业;开办人文科学实验班、广播电视学卓越新闻班、商务英语实验班。与暨南大学等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目前本科在校生1500余人。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全院教职工共116人,包括特聘长江学者2人、港澳台教师4人、外籍教师8人。拥有博士学位教师30人,包括博士后5人、海归博士5人。高级职称教师37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27人,高级记者2人。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广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拥有省级教学团队。

   中国语言文学是校级重点建设学科。学院建有城市文化研究中心、岭南金石艺术中心、制造业产品文化创意再设计中心、数字媒体实验中心、湾区城市可视化传播研究院等特色研究与应用平台。其中,城市文化研究中心为广东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定期公开出版发行研究专刊《城市文化评论》。

   学院拥有岭南地方文献资料室、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图书室。所建数字媒体实验中心被评为广东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有虚拟演播室、非编实验室、融媒实验室、多媒体录播室、摄影摄像实验室、文创工坊、设计工坊、语音室等实验实训平台,即将建成新媒体与视觉文化艺术中心、数字灯光摄影棚、高动态图像创新应用实验室、高清数字影像实验室等高水平新文科科技创新实验室。




培养特色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验班

   学院借鉴卓越工程师培养经验,开设有人文科学实验班、广播电视学卓越新闻班、商务英语实验班等小班试验田。实验班教学均采取小班教学,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研究与实践能力为目标,采取课堂教学、学生自主学习与项目管理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按学科群开展基础阶段的教学;实行激励约束机制;实行全程专业导师制;贯彻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的基本培养理念;抓住重点环节,名师授课、社会实践、综合读、写、说等素质训练,辅以有效措施,严格要求和管理,以保证和提高培养质量。

优质特色产学研平台

1个省级一流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拥有省级优秀教学团队

2个省级研究基地:广东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

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数字媒体实验中心

3个省部共建实训平台:公共文化标准化与大数据平台、珠三角制造业产品创意设计平台、基于本地(东莞)产品分类的跨境电商实训平台

4个市级科研挂牌:东莞文艺创作基地、东莞美丽乡村建设示范中心、东莞民俗文化学会、岭南金石拓片研究所

1个省级辅导员工作室:大学新媒体应用与网络文化活动指导工作室

3个特色文献资料中心:岭南金石艺术中心(翰墨堂)、东莞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地方资料文献中心)、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图书室

1个校媒共建新媒体研究平台:湾区城市可视化传播研究院

2个校企共建文化产业实践平台:广东悠派制造业产品文化创意再设计中心、云南大益爱智美爱心茶室

1个国内具有影响力的大学生影像赛事:粤光杯学生影视活动大赛

1个连续十年发布的网络文学旬刊:阅读与写作网站






专业介绍

专业名称

主要课程

就业方向

汉语言文学

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基础写作、创意写作、语言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美学、文学理论、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文化概论等。

就业主要面向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新闻文化传媒机构、科研机构、中小学、培训机构等,可从事文秘宣传、新闻出版、文化创意、新媒体运营、中小学教育、国际中文教育等工作。

广播电视学

新闻学原理、传播学、中外新闻传播史、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报道、广播电视类型文稿写作、摄影基础、电视摄像、非线性编辑、影视编导、节目主持艺术、广播电视节目策划、新闻评论、纪录片研究与实践等课程。

就业主要面向广播电视台、报刊杂志社、新媒体和广告机构的新闻采访、新媒体运营、摄影摄像、视频制作、节目编导策划、经营管理等岗位,以及政府机关、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等宣传策划岗位。

广播电视编导

传播学、戏剧编导、综艺编导、表演学概论、影视作品分析、视听语言、电视节目制作、摄影基础、电视节目策划、纪录片创作、非线性编辑、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节目导播、传媒产业经营与管理等课程。

就业主要面向广播电视台、影视传媒机构和广告机构的影像艺术创作、节目编导策划、摄影摄像、视频制作、经营管理等岗位,兼能胜任政府机关、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的宣传策划、文化艺术传播等岗位。

文化产业管理

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中国现当代文学经典、外国文学经典、创意写作、文化产业学、文化资源学、文化创意、产业经济学、管理学概论、基础设计、UI介面设计、平面设计、艺术概论、应用美学、文化传播学、营销策划等课程。

就业主要面向宣传文化系统、文化管理部门和文化产业各个行业(如广播电视、新闻岀版、旅游、艺术演 出、文化贸易与投资、文博事业等)担当综合管理层,可从事相关的文化管理工作,也能到海关、银行等部门从事国际文化贸易管理及文化投资咨询等工作。

英语

基础英语、英语口语、英语语法、英语写作、高级英语、英汉互译(笔译)、英汉互译(口译)、英美文学、跨文化交际、第二外语、商务英语、商务单证、国际商务模拟操作、电子商务、跨境电商创新创业综合实训、国际商法等课程。

就业主要面向政府机关外事部门、企事业单位对外贸易领域或英语教育部门,可利用跨文化知识素养和外语技能从事外事、翻译、教育、管理、研究等各种工作的国际化人才。


【大类招生】

    2021年起,文学与传媒学院依托中国语言文学校级重点学科,将部分专业纳入中国语言文学类招生,实行大类招生,分流培养,采用低年级厚基础深化学科能力,高年级重能力强化产业应用的大类培养思路,着力培育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包括:汉语言文学(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广东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广播电视学(广东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广东省卓越人才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和文化产业管理三个本科专业。

   中国语言文学类学生入校后,第一学期不分专业,主要以文艺与社会科学为学习主线,统一开设大类平台课程,并通过专业教育、专业活动了解相关专业。第一学期结束后,学生将在个人意愿+宏观调控的总体原则下,结合学业成绩,进行专业选择。预设汉语言文学专业2个班、人文科学实验班1个班、广播电视学专业2个班、广播电视学卓越新闻班1个班、文化产业管理专业2个班。

      



特色发展

以广泛的文化参与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通过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增强同区域社会的紧密联系,切实融入地方社会。学院成立培训平台,为地方开展公务员、直播电商、融媒体人才等培训;成立外贸翻译服务中心,为年度东莞各类国际化展博览会提供翻译服务,参与学生2000多人次;作为受委托单位,完成东莞市自然村落历史文化普查工作,编撰《全粤村情》(东莞卷),参与师生300余人。学生就业表现总体优良,综合素养、专业技能、创新创业能力广受社会各界肯定。各专业每年均有毕业生升入海内外知名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以产学研创综合平台积蕴专业内涵和办学特色

   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并赋予时代新内涵,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化观念。学院依托特色产学研平台,推进城市文化研究特色学科建设与发展,出版《城市文化评论》第1—15卷;成立岭南金石艺术资料收集专项组,收集整理历代金石碑刻6000余种;开展系列地方社会发展研究与服务,编辑出版《岭南文化与东莞水乡的特色发展研究》《社区公共文化的广东实践与探索》《东莞乡村文化资源与文化传统》等多部地方特色历史文献及历史文化研究著作,取得积极的社会影响;作为东莞公共文化建设智库,开展东莞市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与大数据平台研究。

积极拓展国际化交流交换

   东莞经济社会转型的内涵中,包含着与世界的和谐相处与互利共赢。外语系重视商务英语教育、英日双语教育,通过商务实践、外贸翻译、国际交流等形式提升学生专业技能;中文系着力开拓汉语国际教育领域的课程模块建设;传媒系、文产系重视创意设计人才培养,与英国多所大学有良好的国际交流合作基础;商务英语实验班、人文科学实验班、卓越新闻班等特色实验班拥有更多国际化交流交换机会,与日本、欧美等高校交流频密,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国际视野、出色的专业能力。


    副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