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介绍

汉语言文学

专业基本信息

本专业标准学制4年,修业年限4-6年。最低毕业学分:165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例规定者,授予文学学士学位。选科要求:3+3模式:不提科目要求。

专业定位

汉语言文学专业创办于2003年,底蕴深厚、传统优良,在珠三角地区乃至华南有着较高知名度和美誉度。2012年开设人文科学实验班,2016年成为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与暨南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形成区域特色鲜明、综合实力较强、文化实践特色突出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本专业深化新文科建设与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立足湾区和东莞国际制造业名城人才需求,培养具备深厚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国际视野与创新意识、扎实专业知识与较强写作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培养目标

本专业坚持知行合一、立德树人,遵循汉语言文学的内在规律,本着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原则,培养具备扎实宽厚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基本技能和创新精神,具有较强文学审美鉴赏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和一定创新研究能力,能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新闻文化传媒机构等从事文字与文学相关工作,或者在中小学、科研机构、培训机构、孔子学院从事与汉语言文学相关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的高层次复合型创新人才。


培养规格

本专业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和高远的社会理想,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深厚的人文素养,具有现代公民意识与公共服务精神2.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高尚的科学人文素养,较牢固地掌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并具备驾驭知识进行探究和创新的能力;较熟练地掌握阅读、写作、文献检索、社会调查等技能,具有一定的适应未来时代不断更新的职业文化基础。3. 具有开阔的视野、较为宽广的人文科学知识,并能适应其它专业的要求。 4.能运用一门外语,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用外语会话、写作的初步能力,具有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交流合作的能力。5.具有批判性思维、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具备一定的洞察力、决策力、领导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具有主动探索行业发展趋势的积极性,并具有较强的解决产业行业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信息获取、知识更新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主要课程

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文艺理论、美学、语言学概论等为核心理论课程。专业实践主要有:区域文化调查、阅读与演讲、口述家族史、创意文案写作、创意写作等。


师资队伍

本专业系广东省一流专业建设点,师资力量雄厚,职称结构合理,学历层次突出。现有专任教师16人,高级职称占比为93.7%,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9人,具有博士学位12人,毕业于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苏州大学等名校。初步组建了一支阵容整齐、结构合理、实力雄厚的教师队伍。


教学条件

本专业最具特色的五大研究与应用平台为:城市文化研究中心、岭南金石艺术中心(翰墨堂)、制造业产品文化创意设计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城市语言研究中心。其中,城市文化研究中心为广东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出版发行城市文化研究专刊《城市文化评论》。

本专业实行集中实习,实习单位有松山湖高新区管委会、长安镇政府、松山湖实验中学等。

松山湖高新区是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的核心创新平台,目前在全国高新区的综合排名第21位。根据东莞理工学院、松山湖高新区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本专业同学可进入管委会进行顶岗实习,主要负责宣传、文秘、新媒体管理、档案等工作。

东莞市松山湖实验中学是全日制公办中学,办学突出创新性”“实验性”“示范性,以教育信息化建设为重点,是办学特色化、课程多元化、施教科学化、校园智能化的现代化学校。松山湖实验中学为本专业的语文教学类实习基地,双方建立了常态化的长效合作机制。


专业特色

1.创新培养模式,尊重学生个性分类发展。本专业高度重视人才培养模式的科学性、合理性和高效性,实施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分类人才培养模式,开设人文科学实验班人才培养模式。

2.发挥平台优势,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通过以研促学、以赛促学、以做促学,培养自觉学习意识,学生广泛参与的城市文化中心分获广东社科研究基地、广东非遗研究基地,学术活动参与度99%

3.坚持先行先试,培养学生创新发展能力。紧扣广东四个走在前列对中文人才需求,将区域文化问题通过案例、社会调查等形式,培养学生认识新业态、把握新规律、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增强同区域社会的联系,年均获得横向服务经费200万元以上。

4.融合区域资源,增强学生适应社会能力。依托现代产业学院,与华为、松山湖高新区等单位合作,提炼共性需求纳入培养计划,通过见习、顶岗、行业教师进课堂等方式,增强社会需求吻合度。



    副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