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教育教学大讨论】张放老师:在教育教学创新的路上,从未止步

在新文科建设发展大背景下,文学与传媒学院以“知行合一,立德树人”为宗旨,深入推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充分发挥教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激发全员育人工作内动力,形成教师全员参与、知行合一的良好育人氛围。文传学院对多位优秀教师进行了采访,深入了解了“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下老师们的教学理念和做法。其中,张放老师始终秉承着“恪尽职守,敢于创新”的观念,在她的带领下,公共外语教学部实现了不少创新突破,展现出积极上进的团队风貌。

张放老师说,多年来,公外部教师团队保持稳定,但不少老师已经习惯了按部就班地按照传统方式教学,教学方法缺乏创新。

“公外部教师课程任务重,要承担全校学生一、二年级的英语教学任务。有些老师工作了十几二十年,逐渐进入了一个职业倦怠期。”能否激发他们的教学热情?这是张放接管公外部之后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在她眼里,每个老师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着自己的一些教学理念和方法,她思考到:能不能通过团队的集体讨论把老师们的想法、智慧集中起来呢?出于科研思维习惯,她想到了归类分析法。

张放老师说她的博士论文所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是质性分析,在分析现象和事物时很重视先将事物进行编码、归类,分类研究不同的核心主题,并有针对性地思考其中的逻辑关系。

面对一个教学团队也是如此。她发现,其实有很多老师都是在上同一门课程,而且整个团队的人数也不少,比如上《基础英语》课程的老师有20多名。张放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调整了公外部的架构,创新了管理模式。她根据课程内容,把公外部所有老师分成了4个教研室——基础英语教研室、应用英语教研室、卓越英语教研室、英语口语教研室,将上同一门课的老师聚合在一个教研室。在教研室主任的指导下,每个教研室都会共同开展研讨,制定教学大纲、设计教学流程、组织统一的考试。

“实施这种做法后,我们明显可以发现团队的沟通意识与以往相比增强了不少,团队的凝聚力提高了,战斗力也强了。”张放说,将老师们分成几个教研室,也大大提升了集体成效。以往,大家都是在各自独立教学,易于产生怠倦,也缺乏沟通渠道;现在,大家在一个集体中,需要经常分享和讨论,“在你追我赶的过程中,这也重新激发了老师们的教学热情。”

创新教学模式 激发学生热情

大学英语系列课程已经有很长一段历史,但这么多年来,老师都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讲课,课后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练习。这种做法不利于老师和同学们之间的交流,也让教学改革和模式创新遇到了瓶颈期。

2017年,张放老师作为负责人申报的“基于OBE理念的大学英语课程群建设项目”获批东莞理工学院教学质量工程项目。该项目依托“优学院”教学云平台,将大学英语通识系列课程改革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强化形成性评价,突出过程管理,以任务为驱动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并于2020年顺利结题。

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所有人都措手不及。响应教育部“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的号召,公外部根据学校部署,利用优学院平台进行了线上授课。

疫情期间,公外部利用制作完备的微课视频以及前期录入的考试题库开展多样化教学,“可以自豪地说,虽然对全面在线教学未曾预知,但公外部团队的老师们早已胸有成竹。”

为确保疫情期间线上期末考试正常进行,卓越英语教研室在公外部的统一部署下,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和方案,切实把考试工作做细、做实、做到位,诸如提前制订考试任务、确定教师监考方式和明确学生考试要求等。除此之外,卓越英语教研室还在正式考试前进行了多次预演,模拟“腾讯会议”监考及“优学院”考试,发现问题后及时做出调整和新的安排。2020年6月28日,公外部培优系列卓越班的近500名学生在“优学院”平台顺利完成首次线上《英语读写译2》期末考试。

创新教学平台 推进实践交流

2020年10月17-18日,“外研社•国才杯”全国英语大赛——东莞理工学院选拔赛的写作、阅读、演讲三项赛事圆满举行。“一个活动的圆满结束,少不了部门诸多老师的全力配合。”此次赛事由张放统筹安排,卓越英语教研室主任刘瑾、副主任邬丽珊协助筹备并组织开展。

本次写作和阅读比赛的人数从2019年的400多人上升至800多人,是一个显著突破。张放老师说:“在筹备过程中,她也遇到了不少的困难。其中,最大的问题是公外部不属于专业系部,也没有属于自己本专业的学生,无法通过学生会等来组织赛事。因此,在筹备中需要老师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去进行,例如申请场地、资料整理、现场监考等工作都是老师们利用业余时间亲力亲为完成的。

    副菜单